不要因“要求” 让踢球的孩子成了失去梦想的“小镇踢球家”

广东省运会决赛疑似假球事件一经传出,迅速冲上了热搜榜前十,舆论风口下,足协也已宣布介入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目前调查结果未出,但就网友自曝的各种“亲身经历”而言,事件的结果即便反转也很难掩盖在这背后,是整个校园足球、甚至整个体育事业的不纯粹。

目前看来,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不再是“中国足球不行”,除了愤怒、痛心,可以说在孩子面前,人们还是展现了足够的清醒。

陈旭源上任初谈到足球改革时说:“中国足球,我觉得最大的矛盾是人民大众对中国足球的美好期待和中国足球现实水平的差距,我一直认为,足协,就是‘足’和‘鞋’的问题,‘鞋’好不好只有‘足’知道,‘足’要更好的发挥作用,‘鞋’一定要好……”话说得很好听,翻译翻译就是中国足球人菜瘾大,足协好才是真的好。当然,足协向来没有空喊口号,也是真有干事,倒也真没干多少人事。一届届职能部门换了多少,足球体制改革改了多少年,其实本质上还是那套活,草台班子瞎唱戏。


足协管理人员由行政任命产生,这样行政干预就不可避免,此类干预的通病往往是功利性的追求成绩而忽略长期计划。比如中超联赛外援人数限制政策、U23政策等,就将联赛打造成了国家队锻炼新人的平台,以谋求快速发掘新生代球员从而提高国家队成绩。除此之外,限薪令、中姓名等看似合理的政策,也因其违背市场规律、违背足球发展规律而破坏联赛的商业属性。种种文件出台,国家队成绩没见长,联赛也被搞得一塌糊涂,是典型的“借钱还钱”,“利息”还越堆越高。


那么,当我们把视角从职业赛场的“混乱”转移到校园、青少年足球和地方足球的“拉跨”,会发现其内核并无二致:所属球队的成绩与所属管理层现需政绩紧密联系,导致各层次赛事的发展联系割裂,简单的说就是各踢各的。

比如,中国足协领导下的球队是中国国家队,各省足协领导下的球队则是各省队,各市足协则分管各市队——而其所属赛事则分别为国际比赛、全运会、省运会等等。在体育总局的压力下,中国足协眼下抓的就是世界杯出线,其政策出台也多数是为了国家队当下的成绩,如归化球员等;而在各地方体育局的压力下,让省、市足协挠头的从来不会是“国家队世界杯出线”,因为在他们面前,全运会、省运会的成绩好坏事关其能否在年终总结添上一笔绩点。

去年中国女足在奥运会狂丢17球耻辱出局后,有记者爆料此次奥运会名单大改动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全运会练兵,这样荒诞的消息一出,质疑不断,但紧接着,中国女足奥运会大名单上的球员就摇身一变,以中国奥运联合队的身份征战全运会,迎战各省球队,最后这支联合队也“不负众望”的拿下了全运会的金牌。这支联合队中包括了来自十个省的球员,与十个省争一块金牌相比,这样的操作,相当于直接让十个省都各自获得了一块金牌,彰显了体育竞技的“共赢”精神。由此不难看出,国家队的成绩与地方足球的成绩是完全不挂钩的,这样割裂式发展的背后,当然也与体总、地方体育局和各体育协会关系有关,这里不细细展开,只是按照这样看来,中国足协和校园足球这块的合作真不是几张文件纸就能展开的,甚至足协的脚能不能伸的进去也值得商榷。

根据中国足协的调查显示,中国超六成以上的城市难以保证小学、中学同时开展足球联赛。尽管中国已有超过三万所足球特色学校,但实际上大多数这类学校尤其是中学,并未开展任何足球特色教育,其获评大多是靠以体育生为主的学校校队在竞赛中取得成绩,除去校队足球训练,在足球特色学校内不见得就有人踢球,普通学生参与度低导致的“伪普及化”,让校园足球陷入了自欺欺人的境地,足球土壤难以培养的同时,体育生后续的中高考、运动员证等多重压力更是压缩了校园足球人才输送的可能。

中国踢球的孩子本来就少,进入职业足球的途径更是单一,在这样的体制下,多少人被迫成为了“小镇踢球家”却又失去梦想。如果行政足球、绩点足球的弊端不能根除,中国足球不仅谈不了“反弹”,甚至还远不能“触底”。

新年伊始,在越南首都河内美亭体育场的草皮上,中国男足以1-3的比分向越南人民献上了新年好礼,也踩响了虎年埋在中国足球球场上的第一颗雷。

农历大年初一,雷声不断,大雨不减。在中国足球这片草地上,各路文人骚客走过,拿笔给种了点“海参”;场地管理员无证上岗,在场边挂起了“xx俱乐部欠薪”、“xx俱乐部解散”的横幅;一阵风刮过,上面吹来一张白纸,黑色字体方方正正地写着“飞盘比赛场地为11人制足球场”……

球场外站了很多人,没人买票进场,都嬉皮笑脸地指着场内的人骂,没人知道批斗的对象是谁,但大家都说“活该”。直到今天仍如此,天气异常,只有球场在下暴雨。

场内广播响了——“本场比赛为广东省运会男子乙A组、U15组足球决赛,广州VS清远。”

“根据上级要求……”

“目前正在调查……”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